鑽石的冷冽和光茫是所有其它寶石無法比擬的, 它高雅璀燦而脫俗.


鑽石很損料, 由原鑽到成品常得耗去1/2~1/3的重量, 因此會產生很多小(碎)鑽.


鑽石要大才顯得美, 而一克拉的裸鑽絕不比一顆煮熟的米粒大, 因此, 一克拉以下的鑽石即便是最高等級也難受注目, 還不如佩帶一個等值的大翡翠或紅藍寶.


摩星鑽是不可能取代真鑽的, 因為人工和天然之間必有區分. 


為免爭議, 鑽石最好附有GIA的鑑定書且鑽腰要有雷射編號,如此的一克拉鑽石約在新台幣20~200萬元之間, 因此購買前得要三思. 更不要被"鑽石恆久遠, 一顆永流傳"的商業用語所誤導, 幾顆小鑽或一堆碎鑽其實是沒有必要流傳下去的, 因為富豪不要, 新娘不愛(二手鑽). 此外, 舊鑽不比古玉, 愈老問題愈多, 轉讓時能嘔死你.


咱不市儈也不虛榮, 只是用多年藏玩寶石的經驗奉勸那些即將步上紅毯的才子佳人們:"如果預算不夠,鑽石不買也罷, 要買就一定要買一克拉以上的, 就算是I-color/SI2也ok(你不說誰看得出啊?), 但車工一定要excellent(才璀燦耀眼)." 否則可以考慮其它寶石, 絕美的花東頂級翡翠藍寶或黑茄子紫玉就很棒, 它們的珍貴性絕不亞於鑽石且保值又夠顯眼, 更不會像藍色希望或創世者之眼那麼邪門恐怖.


“藍色希望”(Hope Blue),重44.53克拉,深藍色,橢圓型琢刻形狀,原產於印度西南部,是極其罕見的稀世珍品,現存於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博物館。


 大約在公元1642年,有人在印度的基斯特的砂層中發現了一顆大金剛石,重112拉,把它鑲在了神像上,以求神靈保佑。 但也許是寶石的震撼讓神靈閉上了眼睛,從此伴著“藍色希望"的是奇特而悲慘的經歷,每位擁有它的人都難以抗拒人財兩空的噩運。有一個僧人因為偷了它被人發現,後被活活燒死。 由於種種原因,這顆金剛石幾次轉手,被法國皇帝路易十四獲得,磨成重69.03拉的鑽石,但他僅戴了一次,不久便患天花死去。 後來,法國皇室的蘭伯娜公主、路易十六和皇后都因為這塊寶石被殺身亡。 1792年在法國國庫中被盜,1830年重新出現,但已被磨成45.5拉的鑽石。 荷蘭的一位寶石匠費盡心機得到了這塊寶石,結果被他的兒子偷走,寶石匠一氣之下自殺身亡。 1911年美國華盛頓郵政局長麥克蘭用151000美元買下了這顆寶石,兩年後他的結局也特別悲慘,兒子在車禍中喪生,麥克蘭去世,女兒服安眠藥自殺身亡。 最后,最後,1958年美國的另一位富翁著名的珠寶商溫斯頓先生買下了這顆寶石,他將這顆寶石作為珍貴的厚禮,無償獻給了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博物館,供遊人觀賞。自從進了博物館,附著在“藍色希望”身上的惡夢也終告結束。


“創世者之眼"(The Eye of Brahma),被分為三塊,其中之一重67.5克拉,黑色,為一顆舉世罕見且深具份量的黑鑽石,據傳凡是持有過這顆黑鑽石的人都遭到不測,包括兩名俄國公主和一名紐約交易商,因此這顆鑽石也被稱為「受詛咒的鑽石」。


此鑽石相傳原來是印度朋迪榭里的印度教神像「梵天」(Brahma,創造之神)的眼睛,被一名僧侶摘除後流落在外。據說從此之後,持有這顆黑鑽的人被便下詛咒,三名前任持有人最後都跳樓自殺。這三人分別是18世紀俄國公主納迪亞(Nadia Vyegin-Orlov)和李奧妮拉(Leonila Galitzine-Bariatinsky),據傳兩人在1947年自殺;而將這顆鑽石進口到美國的紐約珠寶商帕里斯,也在黑鑽賣出後不久跳樓自殺。創世者之眼又稱為「黑色奧洛夫」,傳聞雖然不可考,但是已經因為這樣的傳奇性讓她成為珠寶界中一顆名鑽。創世者之眼從神像上摘除時原重195拉,為了破除傳說中的詛咒力量,被分割成三塊,輾轉被民間收藏家收藏,直到1990年才在紐約的拍賣會重現。據稱黑鑽分成三塊之後的擁有者都躲過了詛咒。目前的擁有者佩帝梅薩斯說,「20世紀中期,媒體稱它是『邪惡死亡寶石』,但是我從不覺得擁有『黑色奧洛夫』有什麼好緊張的。」他說,過去一年他盡力找出有關這顆寶石的歷史和傳說,「我很有信心,詛咒已經被破除了。」


“光明之山”(Kon-I-Noor),重108.97克拉,無色,橢圓形琢刻形狀,原產於印度戈爾康達,在世界著名鑽石中排名第三十三位。


光明之山的原石據說重800克拉,經過寶石工匠第一次磨製後成為191克拉的大鑽,以後又被重新磨製為108.97克拉。 這顆大鑽石原來歸印度莫臥兒皇帝所有,1739年被波斯皇帝納狄爾奪走。 1747年納狄爾被暗殺,貴族阿貝德爾趁機搶奪了這顆鑽石。 一百多年以後,1849年在英國吞併印度的旁遮普戰爭中,英國總督戴胥勳爵奪取了這顆寶石,並在後來貢獻給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最後,“光明之山”鑽石被永久鑲嵌在了英王的皇冠上。


攝政王”(Regent),重140.5克拉,無色,古墊形琢刻形狀,原產於印度,在世界著名鑽石中排第十五位,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阿波羅藝術館。


傳說,在1701年,印度的一個奴隸找到一顆重約400克拉的金剛石,他為了把寶石帶出礦山,忍痛割破自己的大腿,將寶石藏在皮肉之中,然後纏上綁帶,逃出了礦區,但後來他在出海的船上被船長搶走寶石後葬身大海。 船長又將這塊寶石賣給了商人。 經過幾次轉手寶石落到了英國總督手中,但幾次戰爭之後,寶石最終落戶於法國。 這顆特大型金剛石就是現在的世界著名巨鑽——攝政王。


“南非之星”(The Star of South Africa),重47.55克拉,無色,梨形琢刻形狀,原產於南非,是一顆極優質的淨水鑽,原鑽石重83.5克拉。


1866年,南非金伯利城的一個女孩拾到一顆巨大的金剛石,把它送給了獵人尼科克。 後來經過幾次轉手,金剛石以當時的價值12500英磅賣給利立非公司。 金伯利城有金剛石的消息像閃電一樣迅速震動了整個南非,並傳遍了全世界。 於是世界各國的覓寶者,經商的棄商,務農的棄農,蜂擁而至金伯利尋找金剛石。 曾有人在鴨嗉子裡發現了金剛石,結果全城的鴨子一天之內都被殺光。 後來人們發現金伯利附近的河流的沖積物裡有金剛石,就順河追索,最後在附近發現了金剛石原生礦,從此南非成為世界鑽石的主要產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到了嗎? 五顆名鑽就有四顆產自印度, 佛陀既誕生於印度,又貴為王子, 不可能不知道鑽石, 但在阿彌陀經上所提的諸寶之中並未包括鑽石,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真的不用鑽石嗎? 其因何在?


 


部份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jljvEceRGED5KWTGGfhvqQzH/article?mid=2675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05089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浩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