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為止,在諸多古玉器(和闐玉/閃玉)的鑑別指標中,大概僅剩質變和次生礦物是可靠的了,前者肇因於玉料中本來就有的飯滲(如粥米狀的玉脈),進而因地熱(?)轉為玉花;後者可以是斑晶或再生晶質,斑晶形成於大蝕孔的凹洞中,為和闐玉/閃玉本身的融解物,會凸出於凹洞的表面,再生晶質則在玉器表面平行於器表生長,可以是雲母或石英,常造成存在處的輕微凹陷.


        圖1中較不透明的白色帶狀和雲團狀物質即為和闐玉的質變(不入刀),它和新玉中的雜質是不同的,更不同於新玉的水線.我認為質變的下一步就是表面白化(或稱鈣化),再下來就是整體鬆軟如鈣片了.質變難以做假,因為它是由內而外,並非由外而內,和一般的鈣化或火燎的過程恰恰相反!



圖1: 質變


       圖2將所謂的再生晶質(如亮片一般)照了出來,它們長滿在(和闐玉)玉器表面,均與器表平行,絕大多數為條形片狀.如今在實驗室中也可以人為的方式造出再生晶質,但均垂直於器表生長.有人說該晶質可用人工貼上,我認為此說法極不可行,因為(1)要刻上許多凹痕,再將雲母片裁成剛好的形狀,然後一一貼上,不太可能.(2)先刻上些淺凹痕,然後於凹痕處上膠,再將整片的雲母貼上,最後撕去未沾黏的雲母,問題是雲母雖然解理很好,但能撕成那麼薄嗎?能黏的那麼完美自然嗎?(3)再生晶質的形狀千變萬化,人工很難刻出那麼細緻多變的凹痕來匹配之,(4)黏上的雲母泡在熱水中容易脫落(5)皮殼仍得做老,若能將皮殼仿得像還用多此一舉嗎?(6)和闐玉已很珍貴,無需如此費工做假,再賣個低價吧.




圖2: 再生晶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浩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