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器以前所染之天然色彩謂之皮,之後曰沁!


        眾所周知,和闐玉玉源已漸枯竭,而仿料正好大行其道,為提高售價和賣相,人們多在皮沁上下工夫,因為玉皮就好像籽料之身份證,而沁色也代表了古玉之年代,有此二者,心理素質上多少會覺得很有保障.


        帶有皮沁之玉件較有玩味,不會覺得單調且較為珍貴,故深得玉友喜愛,對此,中國大陸尤其發燒得厲害,甚至著迷到只重皮色,不論玉質.為了幫助玉友們建立正確觀念,乃發心從李英豪先生所撰之鑑別古玉中摘錄一些話語,彼此做個提醒:


一.    古玉受沁,不但受外在化學元素和礦物質等所影響,受入土地區之溫度,壓力與水份等所左右,還視乎玉本身質地是否堅結,優良,細潤,以及本身所含之礦物質多少而定.


二.    世人以為沁色滿佈或沁色多才有玩味,只以外在的色相來判斷玉是否美好,卻不知堅結不受沁者其實最精純和寶貴,歷千年以上在土中不受土侵水蝕和酸化其實最為難得和稀有.


三.    如果我們從考古學方面研究和找證據,當會發覺不少出土的古玉,並沒有受沁,亦即無沁色或幾乎無沁色,能夠保持其原色而不大變.


四.    白玉埋藏的時間長短對色沁所起的變化具有主要的作用,通常經歷一二百年以上,便變作灰白的冷色,稍後會變為汝窯瓷器的那種青色,入土時間更久,變為較深色的碧色,入土時間五百年至一千年以上者,可能變為黃色,棕色,若受不同的地下礦物質侵沁,亦可以變成紅色或黑色.


五.    一般說來,鐵受酸化為黃色,銅受酸化為綠色,石灰沁為灰白色,朱砂沁為紅色,…..如果沒有水銀沁入,附近的色彩亦難以自動沁入的.


        故可歸結出: 玉皮不論色彩,若附有黑色是為自然!反而更代表了其天然性,否則皮沁可能較為表層;古玉(尤其是質地精純者)不一定有色沁,而玉料之原色也不一定會改變,但若發覺原色發生變化必為古玉,最重要的是不論新件古器,玉質才是玉友們藏玉最應注重的環節!當然啦,若從藝術和歷史和的角度去看,則皮沁反而變得相當重要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浩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