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多年, 也賣玉經年, 有些玉友會要我幫幫眼, 看看其珍愛的玉件是何朝代.


我感覺受寵若驚, 畢竟沒在故宮任過職, 也沒盜過墓, 見識尚淺啦.


事實上, 在沒有出土記錄或科學儀器的佐證支持下, 任何古文物的年代都可說是個謎.


這裡我引述前科博館館長漢寶德先生的幾句話 (收藏的雅趣, p.049):


"我們在人群中呼喊熟人有時會誤認, 古物辨識靠眼力也有這種問題, 因此需要確認, 認真的看古物的人會帶一個放大鏡, 細看表面的皮殼, 做進一步的確認, 可是這仍然是全靠經驗的. 只有看過無數正確的器物, 才能鉅細靡遺的掌握其特點."


館長未必是玉界權威, 但所見應為不少, 所言自是有感而發.


數月前, 在屏東書展有緣看到了某期的"典藏"月刊(如記憶沒錯的話), 裡面提到台北故宮的研究員將(大陸來台時)缺乏考證記錄的玉器重新整理時, 也是按自己的經驗分門別類, 然而事後再與新的出土資料比對時卻發覺當初的斷代錯了不少.


你我不是乾隆皇帝, 沒那麼多福緣撫觸那麼多真東西; 更非豪門巨富, 可以經得起一再買錯. 因此, 我認為也常勸玉友們(在沒有參照物下)不必一直埋首於年代的鑽研, 並以方家自居; 或者可以大膽的這麼說: "沒碰過千件以上有確切來歷的古玉器者是不足以為人師的." 佛家說: "人有知見障", 正是如此, 人們總習慣於將手邊或早年熟悉的事物當成對的或理所當然的, 宗教尤其如此.


藏玉應從玉種入手, 而和闐玉為當今馬首是瞻的中國國玉, 若不能辨識而反求斷代, 則無異於本末倒置, 橼木求魚. 要知道每個玉種有不同的性質和表徵, 而不同玉種即便是在相同環境中, 亦將成現出不同的老化現象, 因此在不明玉種的情況下, 如何做進一步的斷代之舉?


俗話說: "好玉不雕", 誠然, 當今籽兒玉稀少, 光塊原石已可賣個好價, 犯不著再"料就工", 或做舊做老了, 亦即質地甚佳的規整(大型)玉器多為真古件, 不勞再猜, 是以玉種當先辨明.


遊逛玉市時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 "老闆, 看看喔.", "請問這是啥玉?", "和闐玉", "年代呢?", "漢朝." 換件再問依然. 這樣的答話能把你給憋死. 可從這對話中你也可以瞭解眼下的行情: 漢代的和闐玉器是極珍貴的, 絕不會有人跟你推銷漢代的地方玉器的, 因為地方玉不值錢, 而年代沒人信.


玉市的老精如是騙, 你還能玩玉不懂玉種嗎? 館長和故宮的研究員如是說, 你還能做那能為玉器斷定何朝哪代的春秋大夢嗎?  別太痴了, 能確定是入清的和闐玉器就很不容易嘍.


眼下藏玩高古玉器只有一個好處, 就是可以用少許銀兩買到許多. 至於以後, 看看石頭, 想想田黃/凍石/象牙/犀牛角/紫砂壺/老坑種翠玉...就知道了(除了石頭, 都不是以年代取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悠悠歲月裡, 我見到過許多追求高古件的"大師", 我嘆服於他(她)們的執著, 可我也訥悶於為什麼他們連玉種都分不清. 一些賣家更會煞有介事的說: "這玉器的質地不錯呀, 但不好說它是和闐玉, 因為各人看法不同, 怕引起爭議......" 很高明的說詞, 似乎也蠻有道理, 骨子裡卻是將責任撇得一乾二淨, 既遮掩自己的無知, 同時也防止了買家的退貨.


我不恥於此類人士, 因為玉種不像年代那樣難以分辨, 軟玉中除了獨山玉外, 沒有比和闐玉還硬的了(美工刀刻不動, 用鑰匙不準), 但獨山玉不Q不潤不油, 更沒有和闐玉的玻璃光/縝密度和沉手的感覺. 除了經驗和感覺, 和闐玉是可以用科學方法(如比重法)來判定的---只要比重不在2.9~3.2之間, 99.9%都有問題, 這是"古玉大師"們應有的常識, 同時應該知道如何量測比重.


所以, 除非不懂或沒見過真玉, 否則沒有理由用"會引起爭議"來搪塞買家的---尤其是能被美工刀輕易劃傷(在開窗處)的玉器. 至於少數質地模糊難辨的古玉應以地方玉判之, 方為負責任的賣家.


我曾拿和闐玉(籽兒玉/水玉/山玉)給幾位從未碰過軟玉的朋友們觀看, 並扼要的解釋了它們的特質後, 再於一堆和闐玉中參雜以地方玉數枚, 結果90%都能被挑出. 這說明了認玉其實沒那麼困難的. 


玩玉到最後大都會走上賣玉一途, 這時除非你的貨有故宮做擔保(是古件), 或者你有特殊的門路好銷售, 否則年代只不過是賣玉時的一個嫁妝(引自古藝閣陳老闆), 對此, 我心有戚戚焉, 尤其是在不景氣的年代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浩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