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一位藝文界達人處學到了許多東西,也解開了我多年的困惑.


        這得從玉器談起,我愛和闐玉,不論古今,不論造形,雖粗曠簡約如明雕,雖軟弱清麗如宋工,都曾是我收藏的對象,但我無法忍受醜陋怪異如畢卡索的畫.


        於是我問該達人,如果我畫了張一模一樣的畢氏圖畫,請問它評價如何?答曰:"一文不值",問其原因,:"你那畫將缺乏原作時應有的心境,也沒有訴求的主題".我似有所悟,再問曰:"那我若附帶說明你要的那些意境和主題呢?",答案也是"一文不值",為何?簡單,原來我那畫將非"創作",所剩者只是沒有靈魂的油彩而已.創作為藝術之至要,然離經叛道,易遭議論,如今接受度最高之印象派畫作在剛出現時,亦曾被主流派譏諷為"鬆散",其情可知.


        畢卡索,0年代立體派畫家,也是舉世第一位拼圖畫家,首倡作畫何必巨細靡遺,譬如要畫桌上的報紙,那何不在畫布上直接貼上木板和報紙,結果豈非更為逼真?又人物本有多面,何不在同一張畫布上留下不同角度的臉相,於是畫中人物扭曲變形.因其個人之生存背景,所作圖畫自有因由,又因其為該畫風之首創者,遂享盛名.杜象,當代藝術家,曾將男性的馬桶搬到藝術館去,稱言其為藝術,為最實際之藝術,茍非有理可循,又兼為此舉之第一人,必不能獲得認同.鄭燮和宋徽宗的書法亦因獨樹一格,流傳至今,非為其美也.


        聽完該達人解說後,內心十分暢快,同時明瞭原來藝術之求在於內涵(原創/訴求/背景),且有其深邃道理可論(簡直和做研究一樣),並非單單"美麗逼真"一詞可以詮釋.蓋余既可忍受粗枝大葉的明代玉器,又可包容單一色調的宋代官窯,云何不能用同理心去看待畢氏之畫作?既知宋室積弱不振,明代文藝不興,故兩朝之陶磁書畫各有千秋,云何不能感受畢氏創作時之孤寂?而獨以怪誕論之?


        藝術當從多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去探討,去體察,而非單純的欣賞表相,否則便不成為藝術了,再不然,即如該達人所言:"不喜歡?那你可以不要看哪!",藝術,除了孤單外,更是熱切追求自由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浩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