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丟了的原因很多, 您恐怕會有數不清的史冊要看, 除非你知道張靈甫.
張靈甫, 忠烈祠烈士的第一人, 黃埔軍校第四期生, 抗日名將, 追贈中將, 享年45歲.
張將軍一手好字, 喜讀三國, 好談古論今, 文韜武略皆通, 曾受于佑任讚許為奇才, 後入北大歷史系, 然感於時勢, 遂投筆從戎, 卒為黨國立下不世之功勳!
將軍一生私德良好, 嚴於律己, 恥於拍馬, 常用津貼解決同事家中的困難, 改善部隊伙食. 愛家鄉, 敬父老. 每次返家均是三十里下馬, 且必向鄉親們問寒問暖問收成. 德風所及, 方圓幾十里之父老均將自家子弟送於其部隊以報效國家. 將軍身高八尺有餘(一米八六), 英俊瀟灑, 相貌堂堂. 人所垢病之古城殺妻案多歸因於夫人私取機密文件, 牽扯赤黨之地下組織也.
將軍果敢剛毅, 所率領之74軍主力與51師曾攜手殲滅日軍南京大屠殺元兇13師團大部, 大振軍心, 大快民志. 1938年萬家嶺大戰, 親臨死線指揮, 身中七塊彈片, 鮮血直流亦未退下. 該戰役中張古山的攻取造成日軍106師團的全軍覆沒, 乃八年抗戰中唯一全殲日軍一個師團的戰例.
(編錄自: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1299200&m=f&p=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此猛將云何戰死殺場? 云何所率領的美式重裝新備74軍全軍覆沒? "台灣啟示錄"中做了詳細的剖析, 並輔以大陸連續劇"紅日"的許多鏡頭.
我看後木然, 惟有長嘆. 若該節目所言屬實, 且紅日未有偏頗, 我以為將軍之死只在蔣介石之識人不明/料敵以輕和增援無力. 看倌可知當時張將軍之右翼為誰? 李天霞是也, 李將軍(黃埔三期)以油滑著稱(劇中描述), 因爭輸74軍軍長一職而因妒成恨, 和張靈甫心結甚深, 貌合神離, 黃埔軍系無人不知. 在這樣充滿隱憂的條件下, 蔣介石居然仍以李天霞為必然會到的救援棋子, 准許了張靈甫將計就計的"中央開花"戰術, 即將位置已嫌突出的74軍拉上孟良崮(一個光禿禿以花崗岩為體/毫無水源/易攻難守的石頭山), 當作誘餌, 主動受攻, 再以周邊數個師的友軍來反包圍共軍主力, 進行勦滅.
如此一來, 勝負關鍵就不在張靈甫的74軍能否突圍, 反而在於其左右翼能否有效救援和10公里外的友軍們能否及時趕到. (天哪! 孟良崮周圍全是崇山峻嶺, 正適合善長山戰躲藏的共軍, 而我軍因拙於協同作戰, 支援74軍時必被一一阻截, 欲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這步棋下的太過樂觀了! 似乎也沒有必要)
孟良崮山路陡峭, 於是74軍的美式重裝新備便被留在了山下, 等同無險可守的擺飾, 而各路友軍雖說最近者僅僅相隔數公里, 應一二日可以到達, 但那是指沒有共軍阻截的情況, 別說當時國防部有共軍間諜, 就算普通人也知道這是一個險中求勝的大膽計畫, 絕不能料敵以寬, 太過自信. 結果是: (引述自http://taiwan.huanqiu.com/history/2010-03/747340.html) 位於張靈甫左翼的黃伯韜將軍拼死營救,但飛機大炮,美國裝備,整整一個師,三天打不下一道天馬岭。而李天霞在發現陳毅主力後,首先逃跑,逃向青駝寺,靠近六十四師,以圖自保,使七十四師右翼完全暴露,讓陳毅和粟裕的數十萬大軍從容包圍孟良崮,把七十四師圍得與鐵桶相似。
我很納悶: 這樣的狀況為何最高統帥和老謀深算的將軍們(含軍團司令)都無法預見? 這麼重要的主動攻擊(或陷阱)怎麼可能沒有縝密的佈置? 可信賴的伙伴? 萬一的退路? 於是孟良崮之役成了孤注一擲, 給足了應負責任的將領們諸多堂而皇之的藉口 (將責任全推給了提出計畫的張靈甫), 結果不是被輕判即是留任原職. 此役之後, 國軍戰力大減, 轉攻為守, 最後落得退守台灣.
綜觀國共之戰, 武器裝備自然重要, 保密軍機亦為要事, 但失利關鍵多在於主帥識人不明, 賞罰不清, 以致士氣不振, 軍頭們各懷鬼胎, 無能於協同作戰, 茲引述一段張靈甫將軍給蔣介石的電文為證:「以國軍表現於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匪能進退飄忽,來去自如,我則一進一退,俱多牽制,匪誠無可畏,可畏者我將領意誌之不能統一耳。」
悲哉, 壯哉, 孟良崮之役本已釣住共軍主力, 即使不能從容殲滅, 亦可毀其大部份軍力, 可惜敗於自己人手中, 良可嘆也, 此亦國共戰爭史之精華, 貪污腐敗之外章, 後世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