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大陸丟了的原因很多, 您恐怕會有數不清的史冊要看, 除非你知道張靈甫.  


張靈甫, 忠烈祠烈士的第一人, 黃埔軍校第四期生, 抗日名將, 追贈中將, 享年45歲.


張將軍一手好字, 喜讀三國, 好談古論今, 文韜武略皆通, 曾受于佑任讚許為奇才, 後入北大歷史系, 然感於時勢, 遂投筆從戎, 卒為黨國立下不世之功勳! 


將軍一生私德良好, 嚴於律己, 恥於拍馬, 常用津貼解決同事家中的困難, 改善部隊伙食. 愛家鄉, 敬父老. 每次返家均是三十里下馬, 且必向鄉親們問寒問暖問收成. 德風所及, 方圓幾十里之父老均將自家子弟送於其部隊以報效國家. 將軍身高八尺有餘(一米八六), 英俊瀟灑, 相貌堂堂. 人所垢病之古城殺妻案多歸因於夫人私取機密文件, 牽扯赤黨之地下組織也.


將軍果敢剛毅, 所率領之74軍主力與51師曾攜手殲滅日軍南京大屠殺元兇13師團大部, 大振軍心, 大快民志. 1938年萬家嶺大戰, 親臨死線指揮, 身中七塊彈片, 鮮血直流亦未退下. 該戰役中張古山的攻取造成日軍106師團的全軍覆沒, 乃八年抗戰中唯一全殲日軍一個師團的戰例.


(編錄自: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1299200&m=f&p=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此猛將云何戰死殺場? 云何所率領的美式重裝新備74軍全軍覆沒? "台灣啟示錄"中做了詳細的剖析, 並輔以大陸連續劇"紅日"的許多鏡頭.


我看後木然, 惟有長嘆. 若該節目所言屬實, 且紅日未有偏頗, 我以為將軍之死只在蔣介石之識人不明/料敵以輕和增援無力. 看倌可知當時張將軍之右翼為誰? 李天霞是也, 李將軍(黃埔三期)以油滑著稱(劇中描述), 因爭輸74軍軍長一職而因妒成恨, 和張靈甫心結甚深, 貌合神離, 黃埔軍系無人不知. 在這樣充滿隱憂的條件下, 蔣介石居然仍以李天霞為必然會到的救援棋子, 准許了張靈甫將計就計的"中央開花"戰術, 即將位置已嫌突出的74軍拉上孟良崮(一個光禿禿以花崗岩為體/毫無水源/易攻難守的石頭山), 當作誘餌, 主動受攻, 再以周邊數個師的友軍來反包圍共軍主力, 進行勦滅.


如此一來, 勝負關鍵就不在張靈甫的74軍能否突圍, 反而在於其左右翼能否有效救援和10公里外的友軍們能否及時趕到. (天哪! 孟良崮周圍全是崇山峻嶺, 正適合善長山戰躲藏的共軍, 而我軍因拙於協同作戰, 支援74軍時必被一一阻截, 欲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這步棋下的太過樂觀了! 似乎也沒有必要) 


孟良崮山路陡峭, 於是74軍的美式重裝新備便被留在了山下, 等同無險可守的擺飾, 而各路友軍雖說最近者僅僅相隔數公里, 應一二日可以到達, 但那是指沒有共軍阻截的情況, 別說當時國防部有共軍間諜, 就算普通人也知道這是一個險中求勝的大膽計畫, 絕不能料敵以寬, 太過自信. 結果是: (引述自http://taiwan.huanqiu.com/history/2010-03/747340.html) 位於張靈甫左翼的黃伯韜將軍拼死營救,但飛機大炮,美國裝備,整整一個師,三天打不下一道天馬岭。而李天霞在發現陳毅主力後,首先逃跑,逃向青駝寺,靠近六十四師,以圖自保,使七十四師右翼完全暴露,讓陳毅和粟裕的數十萬大軍從容包圍孟良崮,把七十四師圍得與鐵桶相似。


我很納悶: 這樣的狀況為何最高統帥和老謀深算的將軍們(含軍團司令)都無法預見? 這麼重要的主動攻擊(或陷阱)怎麼可能沒有縝密的佈置? 可信賴的伙伴? 萬一的退路? 於是孟良崮之役成了孤注一擲, 給足了應負責任的將領們諸多堂而皇之的藉口 (將責任全推給了提出計畫的張靈甫), 結果不是被輕判即是留任原職. 此役之後, 國軍戰力大減, 轉攻為守, 最後落得退守台灣.


綜觀國共之戰, 武器裝備自然重要, 保密軍機亦為要事, 但失利關鍵多在於主帥識人不明, 賞罰不清, 以致士氣不振, 軍頭們各懷鬼胎, 無能於協同作戰, 茲引述一段張靈甫將軍給蔣介石的電文為證:「以國軍表現於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匪能進退飄忽,來去自如,我則一進一退,俱多牽制,匪誠無可畏,可畏者我將領意誌之不能統一耳。」


悲哉, 壯哉, 孟良崮之役本已釣住共軍主力, 即使不能從容殲滅, 亦可毀其大部份軍力, 可惜敗於自己人手中, 良可嘆也, 此亦國共戰爭史之精華, 貪污腐敗之外章, 後世不可不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浩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